一枝独秀的“小众茶”,也有大发展!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枝独秀的“小众茶”,也有大发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古老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动荡、沉沦、重生再到伟大复兴。

百年沧桑,苦难辉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富民强,百业复兴。茶以一叶之轻,牵民生乃至国家民族之重。绿、黄、白、乌、红、黑,六大茶类,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茗星”璀璨。爬梳百年茶史,重温传奇佳茗,品味经典味道,尽在“百茶百味”。

开春,不少茶客开始寻茶之旅。寻访一片茶叶的绿城,带着一种文化的芬芳。找回一切关于茶的源头,在茶山中感知自然生命的力量,哪怕只是一杯茶的时间,也足矣!

就在距离厦门一个小时的闽西小镇,频频登上央视,这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樱花圣地”的漳平永福樱花园。除了最应季的樱花茶园,漳平还有一种水仙茶你喝过吗?

100多年前,

史上首块水仙茶饼诞生

一方水土一方茶。作为中国乌龙茶的经典之一,水仙素以香幽味醇著称,且因制法不同而有闽南、闽北之分。100多年前,水仙从建阳水吉,跨越山重水复,在漳平大会村落地生根。

看似“草根”的漳平水仙,在当地茶农的勤劳智慧下,被“如兰似桂”的天然韵味。它不仅融合了南、北的制作工艺特色,而且使用特制的木模,槌压塑造成方饼,诞生了独树一帜的乌龙茶类紧压茶。

《中国名茶志》记载:漳平水仙茶饼又名“纸包茶”,原产于双洋镇的中村,至今有六七十年历史了。制茶技艺藉由亲戚、师徒间的言传身授得以代代相传,并牵引出了三个家族的百年故事……和中国许多历史名茶一样,这方茶,见证了漳平茶业的百年兴衰。

随着制茶技艺的成熟与传播,水仙在漳平这片沃土上开出了最美的“花”,诞生了“永发记”、“邓金记”等老茶号,它们把水仙茶的香韵播撒向远方。

漳平水仙茶饼的制作工艺大凡有:采摘,晒青,晾青,做青(包括摇青),杀青,揉捻,造型,烘焙。从茶园采回的细嫩叶芽,离地晒青,至茶叶柔软时,再在室内摊晾,之后用竹筛手工摇青,再摊晾、摇青,几个反复。漳平水仙那种好看的三红七绿叶底,正是这样的反复摇青,通过叶片的不断磨擦,才形成的。

做青后期,用摇青机。这种竹编的摇青机与武夷山大企业成排的不锈钢摇青机比,无论是机器还是规模都小许多。武夷山的摇青机一桶可摇青三四百斤,而沈添星这台机器一次摇青仅二十余斤。即使如此,制茶师傅也要一直守在机旁,不时察看叶芽的变化,相应调整转速。

之后放入锅内高温炒青,再进行揉捻成条状。再之后包装定型,将茶叶放入质地坚硬木制模具中,用木锤捶压筑成方型。为增加捶压力度,木锤内嵌了铁块。压制成型后,用棉纸包成方块,放入焙笼用木炭慢火烘烤。

闻着焙笼中散发的那种兰花幽香,从中体会到做什么都不容易。最后成品每块紧压茶10克左右,醒茶之后在盖碗中坐杯片刻出汤,汤色橙黄明亮。

师徒先驱,

创造传承水仙茶

清朝年间,宁洋县大会乡牛林坑(今双洋镇溪口村大会自然村)的刘永发从建阳水吉带着水仙茶茶苗回到家乡种植,开启了漳平水仙的历史。邻近李溪村(今双洋镇中村)的邓观金慕名而来,向刘永发购买了水仙茶茶苗,学习了水仙茶的制作技艺,做出来的茶几乎跟师父不相上下,再加上自己经营有方,茶销往漳州、潮汕、台湾等地,最远的都有卖到东南亚。

然而,邓观金的过人之处并不在于做得一手好茶,而是他让水仙茶饼的外形与规格最终得以定型:6厘米(边长)×6厘米(边长)×2.5厘米(厚度)。

在方饼出现前,水仙茶的外形大致经历了条索形和圆球形两个阶段。至于在何地由何人创制出第一块水仙茶饼,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大会村刘永发”和“中村邓观金”两种说法,各执一端。

但是,我们注意到,在中村村委会和漳平市博物馆,关于中村和邓观金的介绍文字里,都明确地写着:“漳平水仙茶饼的发源地双洋中村……邓观金以精湛的工艺创制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色、香、味’俱佳的茶类水仙茶饼”,而且还给出了精确的创制时间:1934年。

《漳平人物春秋》记载:刘永发、邓观金是漳平水仙茶业先驱。一位是水仙茶首创者,另一位是水仙茶传承者。

实际上,创制水仙茶饼,争论大会村与中村孰先孰后并没有多大意义,它们所属的双洋镇是漳平水仙和水仙茶饼的发源地,已是不争的事实。重要的是,邓观金和他的“邓金记”,把漳平水仙茶销往龙岩、漳州、汕头、潮州,甚至国外,并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关系,使其在民国时期名扬海内外,带入一个全盛的发展时期。

客家文化,为水仙增色

作为漳平水仙饼的发祥地和主产区,中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村处在狭长山谷之中,群山环抱,青山对峙,森林茂盛,绿树映掩,云雾缭绕,两条清幽秀丽的清溪穿村而过汇入九鹏溪。

邓观金曾经这样描述过中村:中村山高林密,半天有日照、半天有荫凉的山场到处可见,是个得天独厚的茶叶栽培地。同时,周围郁郁葱葱的杂树可以挡风,使茶园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天空云遮、林间雾盖,水分也不易蒸发;选择山坡地作茶园,地上疏松的泥土,既能多蓄存水份,又不致积水。水仙茶最适于在这样的环境生长。

中村产茶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作为漳平水仙发源地之一,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村与南洋北寮交界处的海拔1365米石牛岽山峰上有几十株水仙茶母树,其中最大的一棵树高达7.35米,是福建省最高大的水仙古树,有水仙母本活化石之誉。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泰昌茶庄”选送的宁洋水仙茶荣获巴拿马博览会和上海博览会金奖。

如今,中村是漳平水仙茶种植较早、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专业茶村。全村种植水仙茶4000多亩,总产值3000多万元,基本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制作工艺,造就了中村水仙茶无与伦比的卓越品质,香气清高细长,花香馥郁,滋味柔和细润,鲜爽醇厚,加上传统方块茶饼包装,古色古香,韵味无穷,极具浓郁的传统风味,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中村还是漳平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居住着汉、畲等民族。清乾隆、嘉靖年间,客家人分别从梅州梅县、上杭兰溪等地迁入,在中村开山种茶,繁衍生息。客家人爱茶,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品,因而过着“种树还山,种菁为活”的农耕生活,迁徙到那里就开荒到那里、种茶到那里,便有“畲山无园不种茶”之说,在绵长的种茶、制茶、喝茶进程中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茶文化。中村的客家人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到赖以生存的水仙茶中,更加彰显中村茶叶的独一无二的特色。

近年来,双洋的茶叶企业、品牌和专业合作社大放异彩,各显特色。其中印象客家茶业充分挖掘客家茶文化内涵,独创具有客家特色的制茶工艺,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异军突起,迅猛发展,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塑百年形象,发展生态茶

漳平水仙茶面积超过5万亩,产量1800万吨,农业产值2.88亿元,有茶叶企业1020多家、专业合作社85家。漳平水仙茶已经成了一种产业在当地规模化发展。

2019年,漳平市水仙茶农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龙岩市质检所下发了2018年底收取的漳平水仙茶茶样的检测报告,结果显示检测的201份茶叶样品均未检测到农药残留。漳平水仙已经完全达到“零农残”的标准。这是对漳平水仙茶的肯定,说明茶农坚持的生态种茶方式走得通。

近年来,漳平市加大漳平水仙茶发展力度,充分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利用优厚的山地、土壤、气候等资源,建设高效安全标准化生态茶园和兴办高档次优质茶叶的初精制加工厂,研制开发新系列产品,引导茶农发展无公害生产,做大做强漳平茶产业,打响“漳平水仙茶”品牌。同时,以大众消费需求为主打市场,拓宽多元化销售渠道。

漳平市积极组织、鼓励茶叶企业参加全国性的茶业展会,与此同时,漳平在本市内组织多形式茶事活动,并注册了“水仙王子”“水仙公主”两个公共品牌,专供优质水仙茶使用。自2017年开始,每年开展漳平水仙茶“水仙公主、水仙王子”鉴评活动(春、秋季),邀请评茶师对茶农、茶企报送的茶样统一评审,对优胜的茶叶统一以“王子”“公主”品牌包装、销售。

水仙公主与水仙王子

“王子”系列是浓香型水仙茶,“公主”系列则主打清香型。在两大系列中,品质更高一级的茶品被称为“金尊”系列,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茶叶协会专门设立了指导价,除了保证茶农利益,更要避免出现高价茶扰乱市场秩序现象。

此外,漳平市组织当地茶叶协会和茶农参与编纂《龙岩茶志》书籍,拍摄漳平水仙茶专题片,征集顶级漳平水仙茶注册商标名称,开展樱花茶文化旅游节活动,提升漳平水仙茶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漳平水仙茶单单从规模和产值来说,的确是小众茶,但是,它有自己的品质优势,相信小众茶最终也会赢来大发展。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